
品牌資訊
各地冬至習俗 | 今天你準備怎麽過
2018-01-05
冬至(Winter Solstice)又名‘一陽生’,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,冬至俗稱“數九、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等,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,測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,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~23日。
冬至,在二十四節氣中,冬至也最受重視,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很隆重的節日。在現代,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習俗,今天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一下,不知道有沒有你家鄉的習俗
北方冬至習俗
每年農曆冬至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。諺雲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。”這種習俗,是因紀念“醫聖”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。
冬至吃餃子,是不忘“醫聖”張仲景“祛寒嬌耳湯”之恩。至今南陽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。
蘇州人冬至習俗
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,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,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,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遺俗。
在冬至,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。相傳,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,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。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,連聲問:“此為何種點心,如此鮮美?”西施想: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,便隨口應道:“混沌。”後來,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,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。
寧夏冬至習俗
在冬至這一天,銀川有個習俗,這一天要喝粉湯、吃羊肉粉湯餃子。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——“頭腦”。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,佐以鹽、薑、蔥、蒜、辣椒、醬油等等調料,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、泡好的粉條、包好的餃子,再加入韭黃、蒜苗、香菜,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餃子就做好了,香氣撲鼻,讓人垂涎欲滴。
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,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。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,味道香辣可口,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。
青浦縣冬至習俗
霞浦縣民相當看重冬至節,冬至前夜家家戶戶搓湯圓、包餃子。霞浦的餃子獨具地方特色,方言叫“米餞”。據《霞浦縣誌.冬令俗》載:“人家將糯米研粉,切蘿卜絲熟之,調以紅糖,婦女輩團粉為粰,中以糖蘿卜絲為餡,製如半月式”。
如今霞浦“米餞”口味、花樣很多,有蘿卜絲餡、糖餡、肉餡、菜餡等,霞浦三沙人還用海產品做餡。
潮汕地區冬至習俗
在潮汕地區,冬至又稱“小過年”,是民間一個大節日。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、雞、魚等三牲和果品,上祠堂祭拜祖先,然後家人圍桌共餐。在沿海地區,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,為漁民祈福,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。
潮汕有“吃了冬節圓多一歲”之說,其中“冬節圓”就是湯圓了,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,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。在很久以前,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,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、屋梁之上,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,預示明年豐收、全家團圓,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。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,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。
上海冬至習俗
舊時上海,有詩雲:“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,來慶祝冬至的到來。用糯米粉做成麵團,裏麵包上各種餡料,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。
杭州冬至習俗
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。每逢冬至,都會製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。在飲食上,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,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、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,寓意年年長高。
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,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。的確,冬至是陰極之至,陽氣始至,在此之後又有小寒、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,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。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,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,增強禦寒能力。俗話說:冬至餃子夏至麵。
蜜桃人妻网站蜜桃AV在线播放 — 用心嗬護您的健康睡眠!

微信公眾號

手機掃碼